隨著全球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,中國作為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(CITES)締約國之一,對瀕危物種的進出口管理也日趨嚴格。無論是從中國出口至海外,還是進口至國內,涉及受管制動植物及其制品時,企業和個人都必須嚴格履行相關的申報與審批手續,確保貿易行為合法合規。
一、何為“瀕危證”?
“瀕危證”即CITES允許進出口證明書,是進行跨國物種貿易前必須申請的重要憑證。出口時由中國國家或地方瀕危辦和各省林草局核發,進口時則需提交出口國CITES管理機構的正本文件以及由中國相關部門核發的允許進出口證明書,并經中國海關核驗。
二、中國進出口中的關鍵申報節點
在出口環節,如北京、廣州、昆明、上海等重點口岸,報關企業須提前準備如下材料:
·出口合同及發票;
·商品清單與HS編碼歸類;
·瀕危允許出口證明書(出口許可);
·如非瀕危產品,還需附帶物種鑒定或非瀕危聲明。
而在進口方面,如從非洲進口動物標本、美洲國家進口蛇皮、紅木、龜類標本、加拿大進口動物標本等,除了提供國外的瀕危證原件,還需提交我國的瀕危允許進出口證明書,部分產品還須經專業機構鑒定后方可放行。
三、合規的難點與趨勢
近年來,跨境電商和外貿零售中也頻繁涉及物種類商品,但部分賣家因對法規不了解導致產品滯港、退運甚至處罰。當前中國監管正趨于細化,特別是對“從展品轉為貿易”的行為監管加強。同時,全國口岸都已開始啟用數字化CITES證書聯網驗證系統,大幅提升效率。
此外,地理位置對政策適用亦存在差異。例如北京口岸對皮草類制品審查尤為嚴格,而上海港則是木材及制成品出口的重要集散點。企業應根據出口地制定更匹配的操作計劃。